碳化硅襯底全流程顆粒物管控細(xì)化要求
一、 引言
碳化硅(SiC)襯底作為第三代半導(dǎo)體材料,廣泛應(yīng)用于高功率、高頻和高溫電子器件。其制造過程中,顆粒物的管控直接影響襯底表面質(zhì)量、器件性能和良率。本報告針對襯底制造中的線切、倒角、研磨及拋光工藝,詳細(xì)闡述顆粒物的大小、數(shù)量要求及管控措施。
二、顆粒物對SiC襯底的影響
表面缺陷:顆粒物可能導(dǎo)致劃痕、凹坑或微裂紋,影響外延層生長均勻性。
器件失效:殘留顆粒在后續(xù)工藝中可能引發(fā)局部電場集中或短路。
污染風(fēng)險:顆粒物攜帶金屬離子或其他雜質(zhì),污染潔凈室環(huán)境。
三、各制造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具體管控要求
1. 長晶(Crystal Growth)
工藝描述:物理氣相傳輸法(PVT法)生長SiC單晶。
顆粒物來源:
石墨坩堝/保溫材料粉塵(C、Si顆粒)。
原料SiC粉末中的雜質(zhì)顆粒(金屬、氧化物)。
管控要求:
顆粒尺寸:原料粉末中雜質(zhì)顆粒 ≤5 μm(SEMI標(biāo)準(zhǔn)M11-0315)。
顆粒密度:晶錠內(nèi)部宏觀缺陷(如微管、包裹體)密度 ≤10個/cm2(ASTM F2136)。
檢測方法:
X射線衍射(XRD):分析原料純度(≥99.9995%)。
紅外顯微鏡:檢測晶錠內(nèi)部包裹體(分辨率≤1 μm)。
管控措施:
使用高純度石墨件(灰分≤5 ppm,顆粒度≤10 μm)。
原料粉末通過 氣流分級篩分(D50=50 μm,D90≤100 μm)。
長晶爐內(nèi)充高純氬氣(O?≤0.1 ppm,H?O≤0.5 ppm)。
2. 晶錠加工(Ingot Processing)
2.1 線切(Multi-Wire Sawing)
顆粒物來源:金剛石線磨損顆粒、SiC碎屑。
管控要求:
切割表面顆粒尺寸分級:
- 0.1–0.5 μm:密度 ≤80個/cm2
- 0.5–1.0 μm:密度 ≤20個/cm2
--- >1.0 μm:零容忍
總顆粒密度:≤100個/cm2
管控措施:
金剛石線徑≤120 μm,線張力控制±2 N(減少線抖動碎屑)。
切割后立即用 SC1清洗液(NH?OH:H?O?:H?O=1:1:5)超聲清洗30分鐘。
2.2 滾圓(Cylindrical Grinding)
顆粒物來源:SiC晶錠邊緣磨削碎屑。
管控要求: 顆粒尺寸:≤0.5 μm
顆粒密度:晶錠表面 ≤50個/cm2
檢測方法:激光共聚焦顯微鏡(臺階高度≤2 μm)。
管控措施:
使用金剛石砂輪(粒度#2000,轉(zhuǎn)速≤2000 rpm)減少熱應(yīng)力碎屑。
實時噴淋 納米純水(電阻率≥18.2 MΩ·cm)冷卻。
3. 襯底切片(Slicing)與粗拋(Rough Polishing)
顆粒物來源:切片后的表面損傷層碎屑、拋光液殘留。
管控要求:切片后表面粗糙度:Ra ≤1 μm(AFM檢測)。
粗拋后顆粒尺寸分級:
- 0.3–0.5 μm:密度 ≤30個/cm2
- 0.1–0.3 μm:密度 ≤50個/cm2
管控措施:
粗拋液采用 氧化鋁(Al?O?)磨料(粒徑0.5 μm,濃度10 wt%)。
多級過濾系統(tǒng)(5 μm→1 μm→0.5 μm)循環(huán)拋光液。
4. 化學(xué)機(jī)械拋光(CMP)
管控要求:
最終表面顆粒尺寸分級:
- 0.05–0.1 μm:密度 ≤5個/cm2
- 0.1–0.2 μm:密度 ≤3個/cm2
- >0.2 μm:零容忍
表面粗糙度:Ra ≤0.1 nm(AFM檢測,掃描范圍5×5 μm2)。
檢測方法:
全片表面掃描儀(如KLA Surfscan):靈敏度0.02 μm。
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(zhì)譜(TOF-SIMS):檢測有機(jī)污染物(≤1×10? atoms/cm2)。
管控措施:
終拋液采用 膠體二氧化硅(SiO?)(pH=10.5,粒徑30 nm)。
拋光后 兆聲波清洗(頻率1 MHz,功率密度1 W/cm2)去除亞微米顆粒。
5. 外延前清洗(Pre-Epitaxial Cleaning)
工藝目標(biāo):確保表面無顆粒、有機(jī)物及金屬污染。
管控要求:
顆粒尺寸:≤0.05 μm(外延生長容忍極限)。
顆粒密度:≤1個/cm2(SEMI M73標(biāo)準(zhǔn))。
金屬污染:Fe、Ni、Cu等 ≤1×101? atoms/cm2(ICP-MS)。
清洗流程:
1. RCA-1清洗(NH?OH:H?O?:H?O=1:1:5,75℃)去除有機(jī)物。
2. RCA-2清洗(HCl:H?O?:H?O=1:1:5,70℃)去除金屬離子。
3. 氫氟酸(HF)漂洗(0.5% vol,20℃)去除氧化層。
4. 超臨界CO?干燥(壓力7.4 MPa,溫度31℃)避免水痕殘留。
6 全流程顆粒物控制邏輯
| 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 | 最大顆粒尺 | 顆粒密度(個/cm2) | 關(guān)鍵指標(biāo) |
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|
| 長晶 | 5 μm |≤10(內(nèi)部缺陷)| 晶錠純度≥6N |
| 線切與滾圓 | 1 μm | ≤100 | 表面損傷層≤20 μm |
| 粗拋 | 0.5 μm | ≤80 | 粗糙度Ra≤1 μm |
| CMP | 0.2 μm | ≤8 | Ra≤0.1 nm |
| 外延前清洗 | 0.05 μm | ≤1 | 金屬污染≤1×101? atoms/cm2 |
四、顆粒物超標(biāo)根因分析與對策
長晶環(huán)節(jié):石墨件粉塵→更換超高純等靜壓石墨(灰分≤1 ppm)。
線切環(huán)節(jié):金剛石線磨損→優(yōu)化切割參數(shù)(進(jìn)給速度≤0.2 mm/min)。
CMP環(huán)節(jié):拋光液團(tuán)聚→添加分散劑(如PEG 2000,濃度0.1%)。
五、行業(yè)標(biāo)桿數(shù)據(jù)參考
Wolfspeed 8英寸SiC襯底:
CMP后顆粒密度≤5個/cm2(>0.1 μm),
外延層缺陷密度≤0.5個/cm2。
外延前清洗顆粒殘留≤0.3個/cm2(通過超臨界CO?干燥技術(shù))。
六、結(jié)語
從長晶到外延的全流程顆粒管控需遵循“逐級凈化”原則:
長晶階段:控制原料純度與熱場穩(wěn)定性,從源頭減少缺陷;
加工階段:分尺寸區(qū)間限值(如線切1 μm→拋光0.2 μm→外延前0.05 μm);
檢測閉環(huán):結(jié)合離線分析(SEM/TOF-SIMS)與在線監(jiān)控(Surfscan實時反饋)。
通過SPC(統(tǒng)計過程控制)與FMEA(失效模式分析)實現(xiàn)工藝穩(wěn)定性,滿足車規(guī)級(AEC-Q101)與通信器件(5G NR)對SiC襯底的嚴(yán)苛要求。